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三、台研所新锐,目光投向台湾党外政治势力兴衰
在台研所,由研究国民党党外政治势力、政治运动,包括民进党,渐渐地,杨锦麟萌发了对他们的先驱者——台湾省级早期反对人士的浓烈兴趣。
七十年代崛起的台湾执政党党外政治势力,是台湾政治发展过程中,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。它的出现,并非孤立的政治现象,必有其历史的传承与源流。这在杨锦麟看来,很大程度上,是由战后台湾民主运动发展基础上缓慢集结形成的。早期在野政治人士政治运动的尝试与失败,为七十年代以后党外政治势力的崛起积累了教训与经验,同时提供了行动和思想的借鉴。
杨锦麟认为,早期的台岛在野政治人士拘于政治高压、权威体制的制约,固然无法展现当代台湾在野政治势力的意图,却仍以其孤军单薄之力,做出许多不懈的搏击,从而构成了一组多元化、多层次、多角度,且色彩斑斓的政治群像。其中形象最为鲜明、性格最具特色、生平最富悲剧性的,实非传奇人物李万居莫属。
以李万居的生平,浓缩战后台湾在野政治反对势力演变的历史,通过对这一历史个案的考察,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凸显李万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,李万居就这样不期而至走进了杨锦麟的视野。这一研究成果,首先受到了学界高度关注;同时,杨锦麟还使得自己的著作不失为一本耐看的大众读物。
《李万居评传》,杨锦麟是在追忆一段被湮灭的历史,呼唤一个已被淡忘的名字。李万居,这个生前历经磨难、备受攻讦、郁郁而终,死时却备享哀荣的“ 近现代台湾历史发展轨迹部分见证”的传奇人物,正是因为杨锦麟的寻觅、评说,一个寂寞先行者的形象跃然纸上,他获以重生。
这里有必要先对李万居的生平要事略作介绍。
李万居,1901年生于台湾省云林县。年轻时,李万居曾西渡大陆,求学上海,与章炳麟等人有过师生之谊;二十五岁赴法国留学,七年间先入巴黎大学文学院,后攻读社会学,兼读政治课程;回国后,举家迁居南京,任职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;抗战期间在香港、广州一带活动,从事对日情报工作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李万居参加首批赴台接受工作,负责接管新闻业,随后筹办并出任台湾《新生报》发行人兼社长。李万居曾荣膺甲等胜利勋章,并高票当选第一届台湾省参议会议员、副议长,并五次连任。台湾“ 二·二八事件”爆发,他又是事件处理委员会常务委员……问政、办报、组党,构成了李万居平生三件大事。1966年,在穷困潦倒、贫病交加中,李万居走完了自己的一生。
“ 草莽书生”李万居一生遭际,记载着近现代史上台湾知识分子为挣脱黑暗,饱染忧患,命途多舛的坎坷历程;他后期的政治生涯,尤其折射出七十年代以来国民党党外政治势力运作、影响的印记。李万居以问政、办报、组党构成的行为表现及思想实践,恰恰是战后台湾在野政治反对势力演变历史的浓缩。
也许,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安排。1985年底,一个偶然的机会,杨锦麟在厦门结识了早已移居香港、李万居的次子李南雄,初次相会,俩人竟是一见如故,交谈十分投缘,便开始了几年的通信与交谈,还结交为“ 学术上的挚友”(李南雄语)。作为已故者的直系亲人,照理,这位日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主任、教授的李南雄,对先父的一生,比起外人杨锦麟有更多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和发言权,况且,台湾战后政治发展正是他的研究范畴。
对于李南雄最终没有自己动手,个中的缘由,旁人不好妄加猜测。总之,对于李万居“ 一生所反映的历史演变与政治现象淋漓尽致的发挥”,包括“ 作为一位严肃的研究者,需要到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及有关单位查证”等等,“ 这正是杨先生的承担”。随后的几年中,杨锦麟努力地访问李万居的诸多旧属、亲友、同事,广泛搜集不易获得的文字资料,研磨考证,通过李万居生平问政、办报、组党三件大事,对其主要经历、思想、关键性行为,以及他“ 二重性格组合”、历史作用等一一考证厘清,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而李南雄也十分愉快地“ 设法提供手边的资料”,权充被访问的对象,“ 书稿完成之后,我也权充试读员”。
四、二十多万字的《李万居评传》,“ 作者情况熟悉,达到相当准确的程度”
杨锦麟萌发为李万居撰写评传的年头始于1984年,选题本身带有相当的挑战性。
二十多年前,海峡两岸的政治形势远不是当下。虽然,八十年代末期的台湾政治脱胎换骨,成为一个比较政治学领域饶有趣味和深意的话题,这些演变转化的历史背景和深层结构上的原因,颇值得研究;但这同样又是一个敏感、艰涩的话题。
书包 网 。 想看书来
“自强不息,止于至善”……厦大十年(4)
困难首先来自资料的极度匮乏。对战后台湾历史,尤其是对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认知,当时的大陆学界几乎是一片空白。即使是在条件相对优厚、专事台湾问题研究的厦大这所机构,对战后台湾历史尤其是对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认知,几乎一片空白。
起步是艰辛的。虽然杨锦麟已经是竭尽所能地广泛、大量地搜集可能获得的报章、刊物和其他资料,但这些资料对于一个深入研究者而言,显然只能是杯水车薪,远远不够。那时的杨锦麟自然也无法像今天一样,自由地行走于两岸三地,他只能是在海峡这一边的大陆,凭窗眺望,苦思冥想,而无法实地考察李万居活动过的台湾外部环境,以增获更多感性体验。因此,从选题酝酿,收集、整理资料到撰写大纲、完成书稿,杨锦麟前后花费了近七年的时间。
杨锦麟这部早年著述,虽以评说结构,学术价值却远远高于此。
蜚声海内外的台湾问题研究专家、“ 台湾学”始创者陈孔立教授,一向非常得意杨锦麟,对自己的这个学生偏爱有加。大病初愈,陈孔立亲自为《李万居评传》作序,评价这是“ 一项为台湾反对运动寻根探源的工作”。“ 作者把李万居放在当时的台湾,台湾与整个中国,乃至国际环境中进行考察,见解独到”,他还称赞该书“ 学术价值不囿于一部历史人物评传的范围内”。
初出茅庐的第一部专著就受到如此评价,并很快引起业界瞩目,可见杨锦麟出手不凡。
“ 鲁莽书生”,是杨锦麟对李万居二重性格的高度概括。评传中,杨锦麟大着笔墨,对这一互相排斥的概念,充分挖掘,将李万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,深邃痛苦的心理搏斗,模糊矛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,而李万居为人坦诚的豪放不羁,阔论嗜饮,评传也给予充分展示。
李万居性格充满矛盾,对其一生最具跌宕起伏、起承转合的时期,杨锦麟在评传中这样论述:“ 比如他的思想构成,既有相当传统的中国道德伦理观念,又嫁接有来自资产阶级精神文明发源地的法国民主、自由、平等、博爱的思想;他既鼓吹自由、平等的西方文明思想,但又极力反对其长子李南辉与著名影星林枫的恋情;他既希望为体制所容纳、所接受,但又不愿为‘五斗米而折腰’,为仕途畅顺而卑膝奴颜;他实际上只要稍作姿态,既可以被当局所青睐,但他偏偏又执着选择另一条政治不归路。”实在是入木三分。难怪对于李万居的为人品行,政治人士不乏交口称赞,可他们偏偏不会去步之后尘。
由叙事而点评,直抒胸臆,或许可以这样说,杨锦麟日后在电视上读报点评,关注焦点,纵论国事天下事,此时已多少显露出端倪。
“ 尽瘁一生为自由”、“ 哪堪豪气尽销磨”,《李万居评传》全篇飞扬着杨锦麟的文采诗心,充盈灵气的文字比比皆是。断定自己的文学细胞不会逊色中文系学生,杨锦麟
敏捷无敌 (红楼同人)红楼之战环三 串地火 别做正常的傻瓜 玫瑰啼痕,扇底烟花 星碎时空 CCTV艺术人生 精彩记录:极端制作 镜阁故事之苏寒篇 汤 青丝 三毛全集 詹天佑 金融道 神秘侦探社⑤:新瞭镇蝎魔·替身海盗船 女生寝室4玉魂 末世公寓 妖魔现世 于丹论语心得(百家讲坛丛书) 三国 挖坟挖出鬼(bl)
中原武林大地北有天芳谱七朵名花,南有美人图十二美人!武林之中,侠女成风,我一出世,无一落空。皇帝本多情,情深意更浓,武林有南北,皇帝就是我。...
吃货林思念重生到了八零年,面对这桩谋算来的婚姻,男人的冷漠,她却像打了鸡血似的,誓要把男主拿下。男人的冷漠与误会让她终于有了离开的想法,可军婚不好离,她不信邪的为离婚奋斗着。可这冷漠的男人从什么时候起,紧紧的追着她的脚步,还恬不知耻的要和她生儿子。呸,谁要和你生儿子?你有儿子了好不好,要生也是生一个像她一样漂亮可爱...
一个本来庸才的学生,在一次奇遇后,居然成为傲世天才,他发现自己的身世居然是而后面还有天大的阴谋...
穿越成修真世界的一个废柴,那还修你妹的真?一道七彩霞光之后,杨真直接吊炸天了!他看过的功法,直接满品满级,学都学不完!他炼制的丹药,不但起死回生,还能青春永驻!他锻造的武器,上打神王大帝,下捅黄泉幽狱,每一件都让天地颤栗,让神魔退避!我杨真从不装逼,因为我真牛的一批!一群542062672(已满)二群...
聚焦巅峰火爆畅销他是世界闻名的巅峰杀手,却被家族逼婚,与美女总裁住在了一起。彼此看不顺眼却又不得不同居,萧凡决定回学校散散心,可是...
作为一个无节操无底线无尺度的三无大龄少女,男人于她而言不过是解决生理需求的生活用品,所以她并不在意他们视她如玩物,将她介绍给别人,搂着名门千金假装不认识她,故意贬低她否认与她的情史,利用她欺骗她甚至当众羞辱她。她很懒,懒得跟无所谓的人计较太多。但,等她识趣地走人了还指望她乖乖躺回他们身下?他们以为全世界的男人只有他们才长了根能用的东西?她只想说,呵呵。Nph文,6个男主,有处有非处,伪骨科。已完结~感谢所有妹子们!...